艺术家伊丹豪 Go Itami
1976年出生于日本德岛。目前生活创作于日本东京。
获奖
2015年 第27届“社会摄影”奖
2004年 第27届“摄影新世纪”优秀作品
项目
回放(伊丹豪X RONDADE X howse)
豪斯(日本大阪)
一室一厅(日本东京)
一室一厅堆放(日本东京)
乌得勒支(日本东京)
个展
2015年 “‘罗丹 / 斯塔曼’设计展”(日本大阪);“今年的模式”个展(日本东京/大阪);“塔兰泰拉”个展(日本东京)
2014年“‘新思路’乌鲁木鲁”个展(中国台北);“学习/复印/打印” 个展(日本大阪/东京);“学习”个展(日本东京)
2013年“学习”个展(日本东京/盛冈 德国柏林);“sktnkyshi” 个展(日本东京/名古屋)
2012年
“sktnkyshi” 个展(日本金泽/福冈/大阪)
群展
2013年参展“日本摄影师 9 举办的东京 2020 影展”(日本东京 法国巴黎)
“当代艺术不是个人艺术创作的产物,而更像是个人对展示的东西的决定——决定世界上匿名流传的图像哪些可以展示,并给它们一个新的背景或是否认它们原来的背景:一个展示给公众的个人选择,以这种方式成为一个被披露的、直白的和当下的事物。”
——鲍里斯·格罗斯
广州影像三年展主题展的策展人亚历杭德罗引用了鲍里斯·格罗斯的这句话,阐释伊丹豪的艺术。如果这种说法确实能够用于解释伊丹豪的作品,“决定”和“公众”这两个词就是解读伊丹豪作品的核心。
与玛塞拉·马格诺一样,伊丹豪的《塔兰泰拉舞》系列作品通过公共图像完成作品。他下载NASA网站的图像,随后再进行裁剪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做的就是,进行了“决定”或者说是“选择”。从历史上看,杜尚以穆特的名义在《盲男》上为他的小便器正名的时候,已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他做出了选择”。今天的摄影艺术家正在用最丰富的方式践行着杜尚的主张。
《塔兰泰拉舞》,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145.6cm×103cm,2017
从摄影自身的发展上看,就像摄影术面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由于摄影的忠实复制性,不认为摄影是艺术一样。我们会用同样的逻辑和理由质疑伊丹豪的作品。但实际上,就像摄影是一种用取景框选择拍摄对象那样,伊丹豪只是用截图工具选择而已。因而,如果我们承认摄影是艺术的话,就没有理由质疑伊丹豪创作方式的艺术价值问题。亚历杭德罗对此作出了解释:“伊丹豪分享的思考还得结合历史上随着摄影产生的一系列议题考虑:摄影曾被认为是现实的复制品,人们对摄影的作者身份在概念上产生质疑,因为传统的作者是图像的创造者,因此图像的版权归他们所有。实质上,伊丹豪所做的就是挑选世界上的一些碎片并将其展示给大家。这与摄影在传统上的做法一样”。
《塔兰泰拉舞》,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145.6cm×103cm,2017
伊丹豪决定和选择的图像,是那些与他“所见”完全相同的景象,是那些就像是他本人所拍摄的图像一样的图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当复制品最接近人眼所见时,却离真实最远的原因。他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可以回答“复制”所具有的意义问题:“照片跟相机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只是去复制眼前极为相似的物体,它同时也是具有某种意义,或者是拥有某种唤醒故事的力量。我相信摄影的这个部分,也觉得非常的重要……我并不是让摄影本身持有某种意义,而是原本只是单纯将眼前的物体去做拷贝的东西,观看的人自己看到时觉得这张照片不仅仅是复制,而是有其特殊意义。画面整体都在对焦框内,如果以欠缺中心的方式去拍摄,也许就能忽略认知的部分。事物本身的轮廓如果越清晰反而看起来也会越抽象。人们看着我拍摄的作品时或许能够抱持着某种抽象的感触吧。”
广州影像三年展伊丹豪作品展示现场
对公共图像的直接利用所具有的“复制性”,在伊丹豪看来,是具有意义的。然而这种意义是公众赋予的,这种赋予又是基于对这些图像抽象性的认识产生的。这意味着,当我们不把这些图像视为地图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伊丹豪的《塔兰泰拉舞》系列作品。
2015年时,伊丹豪曾经在一个采访中说:“我不知道摄影是否有极限,因为我甚至还没有站在入口处啊。对我来说,摄影还是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也想知道,摄影的极限会是什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系列作品,大概可以看作是他对摄影界限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 艺术家伊丹豪作品展览现场
文 / 曾睿洁
图 / 梁洁
编辑 / 梁洁
展览信息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
展览地点:1-12号展厅
总策划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罗特 Alejandro Castellote 西班牙独立策展人
鲍 栋 独立策展人
曾 翰 独立策展人、摄影师
学术委员会
主任:王绍强
委员:顾 铮 皮 力 陈卫星 杨小彦 冯 原 秦 伟
观察评论团:鲁明军 孙冬冬 孙晓枫 陈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