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张辽源:在自由发酵中实现想象

 
艺术家张辽源
1980 年出生于山东潍坊。2006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生活创作于中国杭州。
个展 
2008 年在比翼艺术中心举办个展“一个展览”(中国上海);
2015 年在录像局举办个展“录像局档案39”(中国广州);
2017 年在想象力学实验室举办个展“半发酵:茶部 × 张辽源”(中国杭州)等。
群展
2015 年在湖北美术馆参展“八大美院影像艺术联展”(中国武汉);
2016 年在东京写真美术馆参展“东京惠比寿国际影像艺术祭”(日本东京);
2017年在拾萬空间参展“消夏录”(中国北京),在博而励画廊参展“朋友之间”(中国北京),在掩体空间参展“掩体—对白”(中国北京),在 OCAT 上海馆参展“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中国上海)等。
 
张辽源在广州影像三年展的参展作品几乎都来自他和想象力学实验室的“茶部”共同发起的项目“半发酵”。想象力学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他们围绕寻找和推动创新事物展开工作。两年后,实验室设立了“茶部”,试图通过这一窗口快速传播艺术家的最新鲜的念头。正是建立在共同的观念上,张辽源与这个空间合作了“半发酵”项目。
 
项目从2017年5月12日持续至6月1日,在这期间,张辽源创作了6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看上去就很像一场“想象力学实验”,它们是任由想象力奔驰的自由探索,但是这种自由没有天马行空般的放纵,相反,它们渗透着冷静的技术批判。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项目以及张辽源这次展出的作品,我们选编并转载了艺术世界展评《茶部 x 张辽源:半发酵》中yali所撰写的文章《正如卡纸有别的用途》,以及雅昌专稿《别人不干的事想象力学实验室都愿意干于是张辽源21天发酵了60多件新作》中与张辽源的对谈部分。这些资料较为完整地概括和呈现了张辽源创作意图和过程,希望对大家理解作品有所裨益。
 
《七桥边上》,摄影(艺术微喷,榉木框),54cm x130cm x 3.4cm,2017
 
正如卡纸有别的用途
Yali/文
 
每天上午,张辽源从杭州良渚的家中,驱车40 分钟,来到城西的“茶部”(想象力学实验室一层的空间),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这样有规律的“打卡”,持续了 21 天。直到展览开幕,这位艺术家共完成了75 件作品。茶部和张辽源,把这些作品称为“半发酵”的产物。
 
75 件作品(或试验品),分为 6 个系列,它们以一种直接的方法命名,例如“喷头抬高系列”,“相纸可以很厚系列”,“框是做出来的系列”,“玻璃有很多种系列”,“谁都会系列”,“卡纸有别的用途系列”。
 
张辽源,《蛋糕》,艺术微喷,特种玻璃(小灯芯)榉木框,73cm×53cm×6.8cm,2017
 
从作品的媒介来看,这个展览无法脱离“摄影“的语境。但我们没法简单地把这些作品定义为“摄影作品”。“摄影作品”让人联想到的是“照片”,或者说照片里的具体形象。而木框、玻璃、卡纸,甚至包括用来打印的喷头和相纸,都成为了举重若轻的存在因素。“让材料回到材料本身自有的状态”——图像是图像,墨水是墨水,玻璃是玻璃,框是框,卡纸是卡纸,软件是软件,打印机是打印机,它们各自停留在自己原有的形态,如同静止一般。与照片有关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分别成为了被独立对待和观看的主题,这无疑是让我们观看摄影的既有经验受到了挑战。
 
我们需要在张辽源的摄影作品面前提问,找到“既定观看程序”之中的 bug,正常解法之中的反常。观看习惯被挑战了,“正确”成为了一种反常,而反常才是一种常态。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种种逻辑和美学上的游戏与试错——把图像打印在不同厚度的海绵上,而不是传统的相纸;喷头的距离似乎不对,它被抬高了 9 毫米;作品的相框尺寸被夸张地缩小,而厚度却保持不变;相框毛玻璃的花纹与起伏,阻碍着我们对图像内容的阅读;原本镶嵌在照片周围的卡纸,反而成为了主角,照片的图像只能从卡纸的镂空花纹中渗透出来。
 
张辽源,《把喷头抬高1厘米》,木板打印,180cm x 120cm x 10cm,2017
 
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说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过照片,因为看照片的时候,用的不是眼睛,而是感觉。如果只是观看图像本身,这种观看是没法点到为止、就此打住的,在视觉之外,我们会调动感官、展开联想,去继续感受。最后真正看到的,也许不是图像本身。在艺术家看来,“发起观看的主体不是眼睛而是内心”。我们一直愿意相信的或者试图相信的就是我们的感觉,也许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照片上的实际内容?
 
半发酵期间的对谈
Q:雅昌艺术网    
A:张辽源
 
Q:听说,上午11点到晚上11点是您的工作时间?能严格遵守吗?
A:这其实不完全是一个工作时间,而是开放时间。这个时间段工作人员一直在,我有时候会晚一点,要去打印照片或买材料,或遇见什么事情,或太累了,我觉得这并不是必须要遵守的时间规则,否则好像有点奇怪,这毕竟不是一个游戏。
 
Q:那它是什么?
A:现在也没法描述,大家都只是说试试看,交给艺术家一段时间,一定的资金支持,一定的自由,设定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艺术家如何实验一些想法,而不是非要做一个特别完整的东西,很多东西会生发,很多想法会跳出来,然后实验,可能实验一半,可能失败或时间到了,但怎么样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让艺术家在这个过程里能较自由地制作一些东西。“规定时间”给了26天(包括布展),实际上有点紧,但大家都比较放松,只是话虽然这样说,但我还是紧张,这是做展览的习惯,最终要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和效果。
 
实验现场图
 
Q:为什么是“26天”?
A:太短,发酵时间不够,我进来后要适应空间,这就需要两三天时间,还有状态的变化,比如前几天我会觉得累,状态不好,今天开始又觉得不错。艺术家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去适应一个空间,而太长,则又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26天”可能相对适合大家的状态吧。
 
Q:那么,这个项目吸引您的是什么?
A:他们允许失败,这比较吸引我。想象力学实验室希望的成功是在这个过程里真正催生一些艺术家的好的状态,好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让艺术家真正推进工作,至于结果,当然也重要,但并不是唯一。
项目开始之前,他们只是看到几张PDF文件,觉得有一些可能性,其实我也不知道后面到底要做什么,只是有些大概想法,但到这儿之后,又想了很多,之前没有过的一些想法确实产生出来,这挺有意思。
 
实验现场图
 
Q:您一开始是有模糊想法或计划的?
A:完全没有想法我也不敢做这件事情,他们也不敢,那样太不靠谱了。其实这个计划开始时就跟摄影有关。一方面与摄影本身客观存在的那种实体形式感的语言系统有关;另一方面与观看方式有关,如想到摄影会出现很多符号,很多形式感,很多定义。从这些开始,我想做一些有意思的尝试。
 
Q:这个空间里的所有细节、器具等都是为这个展览准备的?
A: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确实希望有一点不同的东西,包括制作过程、心态等,所以我也不想赶活。之前我定了大概计划,拼命想赶出一些东西,后来发现不对,这跟做其他展览没有区别,所以我想稍微减少一点,不赶不是想偷懒,而是让自己放松下来可以产生新东西。比如,那天我跟郭熙说,我想出了一个特别好的方案,虽然因为时间原因在这里暂时实现不了,但的确是因为“半发酵”这个项目触发的。
 
张辽源作品草图
 
Q:“半发酵”部分成果已经达成?
A: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你到底要做什么,这特别好,很自由,同时他们也会说做不好没关系,失败挺好,失败挺酷,当然不是追求失败,只是这种实验精神让艺术家觉得特别好。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 艺术家张辽源作品展览现场 
 
 
 
文 /  曾睿洁
图 /  梁洁
页面设计 / Another Design
编辑 / 梁洁
 
 
展览信息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
展览地点:1-12号展厅
 
总策划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罗特 Alejandro Castellote  西班牙独立策展人
鲍 栋 独立策展人
曾 翰 独立策展人、摄影师
 
学术委员会
主任:王绍强
委员:顾 铮 皮 力 陈卫星 杨小彦 冯 原 秦 伟
观察评论团:鲁明军 孙冬冬 孙晓枫 陈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