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访谈 | 陈卫星:回味被沉淀和固定的视像

△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主视觉
 
陈卫星 | 访谈
 
△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学术委员
陈卫星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当代传播学奠基人贝尔纳•米耶热教授,1994年在法国斯汤达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获得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曾主编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学基础理论、国际传播、视觉传播及媒介文化研究。
 
◤Q1
 
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从2005年到2009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时隔8年后重启,它延续了什么?又有哪些差异?
 
陈卫星:广东之所以在21世纪前期能够举办这个项目,显然是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经过升级换代之后的一种文化表达或文化主体性的夙愿。虽然不能和美国纽约的MoMA、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或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相比,但基本逻辑是一致的,即工业化和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一定要对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期待进行一种文化透视或意义阐释,探寻物质增长究竟能够产生一种什么非物质的意义,因为物质是可以消费的,而非物质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精神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形态的信息传播本身不仅要立足于新的艺术载体和表现方式,还要成为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的文化肌理和象征资源。
 
就本世纪初的广东或珠三角而言,工业化的人流和商品化的物流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的信息流提供新视野,所以第一届就提出“城市·重视”这个主题不是偶然的,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比例已有所提升的前提下,如何把城市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文化载体还是一个现代进行时的命题。从近代以来,作为连接本土与境外的重要地缘板块结合部,广东就是一面镜子、一个回廊、一个通道,通过自身的表现折射各种关系,此后的展览主题如“左右视线”“看真D.COM”都表现这个展览的勇气和责任感。这三届展览的成功,得到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塑造出一个艺术领域的专业品牌。
 
八年之后,整个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各个层面的变化,比如说从西方金融危机到后全球化的历史转向。在西方,新一轮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意味着新自由主义霸权的崩溃,而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举措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这个展览的重启首先要继承的应该是这个品牌本身的探索意识和开放视野。有所差异的是,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域和各个层面的节奏转换,可能人们不再热衷于眼花缭乱的快感,反而不得不回味被沉淀、被固定的视像,表象的细部呈现和个性特征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
 
△ 陈哲 向晚六章系列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金属架 收藏级喷墨照片裱于铝塑板和玻璃 180cm×180cm×10cm 2017年
 
◤Q2
 
广东美术馆:基于什么原因,我们今天用“影像”一词替换了往届展览的“摄影”?这一举措的意义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界定“影像”和“摄影”的呢?
 
陈卫星:从三十年前被翻译的美国学者理查德·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开始,人们就明白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文明史中,影像的视觉隐喻是一条主轴线。迄今为止,西方文化的霸权在大众传播的层面上也更容易从视觉空间的裁剪或视觉势能的力度来得以呈现。至少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焦点透视的发现为19世纪的摄影发明提供文化基因,摄影的固定图像是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时空再现。将近两个世纪之后,现实的技术条件和人们的时空观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摄影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客观性和非客观性、静态和动态、二维和多维的并存和交叉使得摄影逐渐被纳入当代视觉文化的庞大范畴。在这种背景下,仅仅用“摄影”来界定人们的视觉表达显然会限制作者的创造性和观众的能动性,而“影像”概念体现出更大的包容和开放,能够与当下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实践产生更为广泛多样的有机联系和传播效果。
 
△ 计洲 《楼 2. 》120cm×234cm  摄影拼贴 2017年
 
◤Q3
 
广东美术馆:“复相·叠影”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从字面上看,它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元复合的视觉想象空间,那么观众应该怎样理解这个主题呢?
 
陈卫星: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不仅是源远流长,同时又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结晶。这个“相”字虽然在词典上有多重涵义,但作为一个关键词,应该首先从这个字所代表的哲学精神来源去考察。比如说它是一个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称能够表现于外,而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现象特征。同时,这个字又可以和其他字一起组合各种不同的复合名词。“复相·叠影”这个词组的意义就在于,从一种形态的相可以产生多种心态的相,而从“叠影”当中又可以解析某一个具体的影以及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采用这个关键词在某种意义上也符合当下中国各种制度性或外观性的视觉现实相互交叉重叠的语境。
 
△ 费利佩•埃斯帕萨 《死亡之绳》(视频截图)2015年
 
◤Q4
 
广东美术馆:前几届展览都以不同的方式突出了广东本土文化的特点,例如2009年的双年展主题就叫看真D.COM,今年的主题也包含广东话中“影相”的暗示,结合到国际、国内上的双年三年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对区域性/本土性的强调?
 
陈卫星:中国是一个大地域多民族的国家,整个国家的发展活力从社会参与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从地区性或区域性开始,比如说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革新和80年代的经济改革都源自于广东。摄影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种类,最早在中国入境亦是从广东开始,并由此形成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竭力把这种手段和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回归山水画意或城市牧歌;另一种更主要的历史作用是携带和运用摄影的技术手段参与并影响整个中国社会后来的革命化历史进程,如沙飞、石少华等人。在之后的历史时期或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视觉观察也是以广东作为主要的镜像来源,并唤醒本土摄影家的本土性视觉意识,如张新民1992年那张著名的《股灾》所表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化的焦灼感。所以,不管是从保持发展活力的角度,还是从积累象征资源的角度,双年展对区域性和本土性的强调和重视是不断激励本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文化诉求的题中之意。
 
△ 曹斐   《我的未来不是梦03》 120cm×150cm 2006年 (图片由维他命空间提供)
 
◤Q5
 
广东美术馆:您对“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吗?
 
陈卫星:中国的当代艺术从思想资源来说是指与外部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并产生互动的艺术表现形态,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并对其余城市和地区产生程度不一的扩散。在北上广三个世界级的一线城市中,广东虽然不是最大的信息中心和经贸中心,但也在中国近代化转型以来的多次历史节点中承担了相应的历史责任,这源于岭南文化的实用理性所孕育出的一种生猛淡定的文化性格,不一定是大气磅礴,也不需要浓墨重彩,总是以一种朴实生动的气韵呈现出一种不铺张的活力,这种可以持久的追求还原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社会生态和艺术生态的互助和互动的有机循环。相信这次三年展会为广州的城市运营和文化品牌提供一个新的评估指标和可视性标识。
 
 
策划 / 梁洁
采访 / 曾睿洁
编辑 / 吴俊贤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总  策  划: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策  展  人:
Alejandro Castellote (西班牙独立策展人)
鲍 栋(独立策展人)
曾 翰(独立策展人、摄影师)
学术委员会:
主 任:王绍强
委 员:顾 铮  皮 力  陈卫星 杨小彦 冯 原  秦 伟
观察评论团:鲁明军  孙冬冬  孙晓枫  陈 伟
策 划 助  理:林 薇  黄海蓉  吕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