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日前,记者获悉,“广州影像三年展”将于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广州影像三年展”的前身为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际性摄影双年展之一。自2005年至2009年期间,广东共举办三届摄影双年展,其后一度暂停。
重启 摄影已属于广义的影像文化
2016年,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召集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就“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品牌项目的重启与否、项目的意义、当代摄影策展的转向及美术馆学术体制化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基于技术视觉媒介领域不断拓宽和发展,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已属于广义的影像文化的一部分,广东美术馆决定于2017年重启“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这一品牌项目,并将“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正式更名为“广州影像三年展”。
过往的三届摄影双年展(2005年、2007年、2009年),每届确立一个主题,梳理摄影史,展现当代摄影实践。本届影像三年展确立以“复相·叠影”(Simultaneous Eidos)为主题。在汉字语境中,“复相·叠影”则暗示着“复叠”“影相”,“复叠”是重启、延续与差异,“影相”则是广东话对“摄影”的叫法,因此本次主题也包含着广东美术馆在一个新的语境中重启关于摄影与影像的展示、研究、收藏的含义。
本届影像三年展将由王绍强馆长担任总策划,Alejandro Castellote (西班牙)、鲍栋(中国)、曾翰(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顾铮、皮力、陈卫星、杨小彦、冯原、秦伟等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为了形成积极的学术讨论氛围,还将邀请鲁明军、孙冬冬、孙晓枫、陈伟组成观察评论团。展览结构、单元及艺术家名单将于2017年6月公布。
回顾 建构中国新摄影的“当下历史”
由广东美术馆自2005年开始主办的“国际摄影双年展”是国内首个大型的国际性摄影双年展。自2003年年底推出“中国人本”大型纪实摄影展以来,广东美术馆将现当代摄影收藏、研究作为其主要学术路向之一。
2005年的首届摄影双年展以“城市重视”为主题,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摄影艺术的现状,集中推出一批年轻摄影家的观念摄影新作。双年展的主体部分被分布在梦想城市与城市记忆、景观的意义、边缘与异化·城市作为现实、游走者的视线四个主题展区,将邀请到众多致力于城市影像创作的国际国内摄影师的个展,以多方位的视角全面探讨城市化问题。
尽管“观念摄影”在国内还存在某些理论上的争议,但是第一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整理出涵盖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几乎所有优秀摄影家的参展名单,以其特别的角度建构了中国新摄影的“当下历史”。
2007第二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以“左右视线”为主题,邀请摄影评论家司苏实、学者冯纪汉、原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部主任阿兰·萨亚格、广东美术馆策展人蔡涛组成策展团队,展览分为主题展、特别展两个部分。主题展又分为9个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梳理了中国摄影的发展线索,展出40余位国内摄影家作品;特别展则以《乒乓》、《当代叙事》、《西班牙当代摄影》三个国际展览组成。
2009年,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无论从规模、内容、展示效果及影响等方面都超越了历届,被认为是办得最好的一届广州摄影双年展。该届双年展的标题是“看真D.COM”,有关这个标题的字义阐述是:“看真D”来自于粤语中的常用词,意思是“看清楚一点”;“.COM”则无疑是最通用的网络语汇。在这一组合式标题的语义中既含有重要的地方语言粤语的元素,同时又明确地包含有以新媒介传播信息和影像的寓意。
2010年至2016年间,广东美术馆暂停摄影双年展项目。
他山 摄影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热词
近年来,全国各地摄影双年展、摄影艺术博览会、摄影节的兴起,摄影日渐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热词。
在北京,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策划的“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于2013年启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的主要项目之一。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在北京主办“国际摄影策展人论坛”。这个论坛是目前国际上顶级的摄影论坛,每届会议都会有一百多位来自全球的重要美术馆、摄影博物馆、出版社等艺术机构的摄影项目策展人、负责人与会。
作为中国艺术的新兴阵地,上海举办了中国首个专门的影像艺术博览会。2015年,PhotoShanghai在3天里就吸引了超过2.5万名观众,创上海展览中心近三年来参观人数最高纪录。同期,有不下三十场次国内、国际大型摄影展览在上海举办。
即便在艺术体系的二三线城市,摄影也被认为是最亲民的艺术形式。2015年开始,厦门引入了来自法国的老牌摄影节“阿尔勒”,将阿尔勒摄影节本地的重要展览带到中国,并邀请森山大道、蜷川実花等日本著名摄影家与当地交流。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在接受采访曾表示:“广东美术馆曾经建立起一系列国际标准的体系,不管是收藏还是展览,尤其在摄影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但最终因为人员变动等原因,作为公共美术馆的品牌没有持续下去了——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状,一开始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最终难免搁浅。”他认为,即便近年来全国各地摄影节的兴起,但这些热闹能否为摄影艺术带来建设性的改变,仍需要考察和反思。
作者:朱绍杰